自由遊戲(free play)是什麼?自由遊戲是讓孩子自己決定玩什麼、怎麼玩、跟誰玩,而大人要做的,不是出手干涉,而是陪伴和觀察。讓孩子有承擔風險的練習,才能玩出現實生活、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。
公園豐富的遊戲設施,是孩子自由遊戲很好的素材。特公盟提供。
自由遊戲(free play),是一項孩子與生俱來卻逐漸被遺忘的遊戲方式。什麼是自由遊戲?自由遊戲是一種沒有結構的、自發的遊戲行為,孩子可以自己決定他們想要玩什麼、怎麼玩,還有何時要停下來或想嘗試別的東西。
然而,在現代社會,能否自由遊戲最重要的關鍵,在於成人是否願意放下干涉,讓兒童試驗、承擔,進而管控風險。孩子最需要的是沒有大人來設定目標、課程、玩法,而是由孩子來主導遊戲規則。
冒險經驗,讓孩子更強壯
身為大人的我們,總是情不自禁地介入孩子的遊戲,想想看,我們在遊戲場中最常聽到的話語是什麼?「小心一點!」「你做這個一點都不像。」「你應該要先踩這裡,再踏那裡啊!」 「你不要再亂玩了,趕快蓋出來」、「你這樣不行⋯⋯應該要⋯⋯」「會不會熱?要不要喝水?」
當孩子真正投入在遊戲時,大人總喜歡在旁邊下指導棋,希望孩子做的每一步驟都是 「正確」的,或深怕孩子發生危險。
特公盟兒童心理師江淑蓉分享:「如果孩子沒有經驗過恐懼,那他的大腦就沒有機會知道自己可以調節它。」意思是,如果孩子依據自己的狀態,選擇了可承受的挑戰程度,在過程經驗了恐懼,藉由嘗試而通過的經驗,大腦學習且理解到:這就是恐懼的訊號和感覺,但我有能力調節且突破、恢復到平穩狀態。這樣的調節經驗,會讓孩子在往後遇到恐懼、害怕、不平穩的情緒或經驗狀態時,能有信心和能力調節身心狀態,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情緒能力。
對此,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口與公共健康學院助理教授 Brussoni (2012)甚至認為,現在的孩子能經驗冒險、挑戰的遊戲經驗太少,大腦可以學習調節這類情緒的機會不夠,可能會讓未來憂鬱、焦慮的身心症狀的機率提高。因此大人實在沒有理由去剝奪孩子想從自由遊戲中嘗試挑戰的權利。
還給孩子「自由遊戲」的能力
那麼,家長可以如何陪伴孩子自由遊戲?特公盟的我們,提出以下三點建議:
1、提供豐富的遊戲素材,但不必設定目標。
找一個安全且豐富的遊戲場域、自然鬆散素材多的地方,例如:沙、水、樹枝、果實、石頭等,或是去公園遊戲場,但不要局限在遊具本身,允許孩子打破慣有的玩法,可以躲藏、攀 爬、演戲、多人合作或比賽等,不必拘泥成果,他們可以發揮更多的創造力。
2、沒做什麼也沒關係。
這一代孩子經常被安排慣了,經常在結構性的環境下做事情,所以很常見到家長帶孩子去到一個自然的遊戲場域,孩子竟然「不會玩」。 或是父母覺得難得來到一座遊戲場,一定要每項都玩到,不斷催促孩子趕快去玩。然而,在自由遊戲的過程中,有些孩子是需要時間準備,家長必須先相信孩子,慢慢地他們就會進入自己需要的狀態,當然,家長也要學著接受,就算孩子什麼都沒做也沒關係。
3、邀請孩子探索,不直接給答案
「試試看」是一句有魔力的話。孩子可能會問大人:「今天我們要做什麼?」家長不妨先練習開放性地回答:「你可以自己決定」、「你可以在這裡玩你要玩的東西」,先邀請孩子探索手邊的素材,而不是直接蓋一座沙堡示範, 或給一個明確的答案。
玩之前先訂好「協議」
自由遊戲不代表無限上綱的自由與毫無規範, 在行前,家長仍必須確認孩子理解與遵守遊戲的一般性原則:不傷害自己、不傷害別人、不傷害物品;大人不介入、不控制遊戲或設定目標,不代表就不監督或觀看孩子,基本的安全仍是最高指導原則。大人不妨蹲下身體,跟孩子達成「和平協議」:
協議 1:沒有人想要受傷吧?不管生理心理、口語或情緒上,別讓自己受傷。
協議 2:那也不能弄傷人吧?不管對方是好蛋壞蛋、嬰幼兒或成人,別去讓人受傷。
協議 3:沒有誰想要心愛的個人玩具壞掉吧?那麼,遊戲設施或自然生態,大家一起來維持!
父母陪玩的秘訣
陪伴孩子自由遊戲時,家長還可以做的重要事情是:跟孩子同在。或許你認為,那我們在旁邊滑手機就好,但孩子在玩自己的遊戲時,眼神不時會飄過來看大人,希望你注意他,或是想炫耀他達到的成就。
適時回應他的行為, 「喔,你終於爬上去了啊!」然後幫他照張相,就會讓孩子感覺他真的被重視,這對增進親子關係非常有幫助,也是日後非常棒的回憶。
在自由遊戲中,會需要大人來準備空間、資源、材料,但孩子才是遊戲的主導者,大人只是跟隨者。與其說如何教孩子自由遊戲,不如說是還給孩子自由遊戲的本能,因為,每個孩子, 天生就是遊戲的專家!